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有: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和开除。
其中警告期限为6个月,记过期限为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期限为24个月。如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受处分期间受到新的处分的,其处分期为原处分期尚未执行的期限与新处分期限之和,但不得超过规定的期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对此类问题存在疑问,建议您咨询法律相关专业人士,以便于更好的为您解答。
事业单位的行政处分通常是指针对在事业单位中违反行政纪律的人员所实施的一种惩戒措施。具体而言,事业单位的行政处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等。
实施行政处分的程序通常包括:
1. 调查取证:在确定需要对某位员工进行行政处分后,单位会展开调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违纪行为。
2. 提出处分建议:在确定违纪事实后,单位会根据相关规定和情节,提出相应的处分建议。
3. 告知当事人:单位会以适当的方式将处分建议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4. 做出决定:单位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对处分建议进行调整,最终做出决定。
5. 执行处分:一旦做出处分决定,被处分员工有权予以服从,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规定可能略有不同,具体情况请参考相关规定。同时,如有疑问,建议咨询单位人事部门。
在事业单位中,行政处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处分种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
2. 调查取证:在作出处分决定前,应当听取被处分人的陈述和申辩,并且应当充分听取被处分人所在单位有关人员的意见。
3. 作出决定:应当充分听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直接责任人员的意见,并且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4. 处分决定书:处分决定书应当载明:处分决定机关名称、作出决定的依据、被处分人的姓名、职务、级别、职务层次、所犯错误事实、处分种类、生效时间等。处分决定书应当存入被处分人的档案。
5. 回避制度:涉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事项需要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可能影响公正处分的公职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回避的,由事业单位或者其主管部门相关规定。
6. 保护权益:处分决定作出后,应当在一定时间内通知受处分的干部本人,以及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并告知其依法享有的权利。
7. 复核和申诉:受处分的干部如果对处分决定不服的,有权按照规定提出申诉。
以上就是在事业单位中行政处分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