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和信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工作者培养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才。这一要求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正在保质有序地进行。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力缺失,以及速成速利思想的影响,地理教学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习兴趣低,地理成绩难以提升。为了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学,高中地理教师应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根据其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1.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典型问题
1. 初高中之间的知识联系脱节,知识缺乏系统化和连贯性
虽然学生在初中就开始学习地理,但很多老师只是把它作为理解科目(所谓的子科目)来教授,学生对地理没有足够重视,以至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高中地理比较深入,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所以有些同学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很困难。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更多公务员考试网题库就点击这里,并通过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打好基础,从而更好地吸收高中地理知识。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的学生无法“向过去学习”。初高中知识衔接脱节,知识缺乏系统化和连贯性,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学习失去信心,对地理产生恐惧,这已成为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最难的科目之一。
2.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落后,学生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许多学科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由于主客观原因,地理学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落后的问题仍然存在。传统的教育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导致教育教学质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 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由于新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根本性改革,与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传统课堂中的一些旧观念和习惯。最突出的是,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而目前地理课堂上的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往往是在教学或自理, 总是习惯了“讲课满”、“一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差。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
1. 加强课堂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讲得再好,也不比学生自己对地理的兴趣好。以高中地理中的“人口空间变化”为例,本节课的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问:“如果让你搬到一个地方,你会选择去哪里?透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思考与讨论,从而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的活力,接着老师进一步问道:「你为什么选择移民到这个地方,原因是什么?」之后,老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最后让每组向学生展示一两个答案,最后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有答案,并解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逐步用简单的术语回答问题,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体系。
2. 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构建完整的初中地理知识体系
高考第一轮复习前(可安排在高二第二学期或高中第三第一学期开始时),安排一定的时间复习初中地理知识,重点复习经纬网等基础学科的核心知识点。 地图知识、区域地图、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方法,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点,取得更好的复习成绩。
3. 结合课程目标,把握初高中知识的结合
初中和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和基础,高中地理从原理、原因、规律等方面对初中地理知识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促进课程目标的完成。例如,初中地理解释了中国的地形类型以西为山地高原,以平原丘陵为特征,高中地理解释了地形特征形成的原因,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形成了中国陆地表面起伏的格局。
4. 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设定目标时需要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在实际作过程中会忽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从学生开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的课程目标。
5.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地理是一门贴近生产生活的学科,近年来的地理高考题也侧重于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比如二孩政策、塑料薄膜覆盖、第三产业的布局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结合,注重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运用所教授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产生活中。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只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会导致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差,因此需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通过课外实习、实地考察、绘画比赛和兴趣小组,学生不仅对地理知识有了更牢固的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高中地理知识作为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实施“以德育人”、全面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实现“中国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求解决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实际生产生活,加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