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北省恩施州的“候鸟人才周”活动顺利收官。恩施市借助这一活动,积极吸引康养避暑的“候鸟人才”,走好了人才发展的“先手棋”。他们专注于富硒产业和文旅康养这两大特色领域,全面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成功探索出一种服务山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候鸟人才”工作模式。
以“硒”引才健全机制
人才争夺战异常激烈,我们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这成为了恩施市在人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据调查,恩施市拥有全球唯一的独立硒矿床、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以及全球超聚硒植物恩施堇叶碎米荠,这三项独特资源,为进行“硒”科学研究、推动“硒”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市在构建人才生态环境方面,不设定上限也不设定终点。针对“硒”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秉持“不求拥有,但求利用”的人才引进理念,持续对《硒都菁英汇柔性引才办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特聘办法》以及《恩施市硒都聚才实施办法》等相关人才引进政策进行优化。同时,对“候鸟人才”的支持措施和待遇落实办法进行了细致化,共细化了12项内容。通过这些措施,将“硒”资源转化为吸引人才的核心优势,成功柔性引进了650余名高层次专家型“候鸟人才”。
恩施市委人才办的相关负责人强调,关注人才的日常小事,对于我们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任务。该市制定了《人才工作年度重点项目清单》,并实施由市领导牵头负责的人才工作项目制度。以“人才服务月”为核心,关注于住房、医疗、出行等生活细节,全面细致地推进人才服务工作。同时,开设了“候鸟人才”专用通道,发布了人才住房补贴的具体规定,建立了21个“候鸟人才”临时党支部和47个“候鸟驿站”,确保“候鸟人才”在地方建设中拥有参与途径、活动基地和保障措施。
筑“巢”留才强化合作
在“候鸟人才周”这一盛事中,由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武汉轻工大学共同设立的恩施德源“候鸟人才工作站”,荣获了优秀平台奖项的荣誉。
据了解,恩施德源的“候鸟人才工作站”有效地吸引了40多人次的“候鸟人才”,与相关企业展开了深入的协作,为硒产业的进步聚集了大量行业精英。他们攻克了硒多肽的分离和纯化以及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硒多肽和硒蛋白等系列产品。此外,他们在有机硒植物的培育和加工利用方面,掌握了关键技术和应用,这些技术和应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德源“候鸟人才工作站”是恩施市筑“巢”留才的一个缩影。该市充分利用州、市同城的地域优势,着重开发“硒”资源的独特价值,参与院士专家企业行和百校联百县两大项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以及平台孵化等手段,成功创建了全国唯一的硒产业专业技术研发中心等4个国家级双创平台,2个研发平台,18个省级双创平台,以及3个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同时,依托市内硒都茶城、土家女儿城等成熟的商业圈资源,设立了3个“候鸟人才”基地。本年度,我们成功吸引了超过120位在硒研究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候鸟型”人才,他们齐聚恩地更多公务员考试网题库就点击这里,致力于硒资源的深入探究。
聚“产”用才服务发展
自2015年起,我赴恩施挂职,便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研技员、团队首席科学家尹军峰,他一直带领着研究团队,深入恩施市屯堡乡、白杨坪镇等茶叶主产区进行调研和指导。同时,他在湖北一红一绿茶业集团设立了专家工作站,致力于开发具有特色的茶深加工产品。此外,他还积极推动茶文化、茶产业以及茶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在2024年,恩施市的茶叶产业实现了综合产值的显著增长,成功跨越了100亿大关;同时,当地的特产“恩施玉露”荣幸地被纳入了国家首批地理标志保护项目的名录之中。
依托“土硒茶凉绿”五大特色,恩施市持续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不断改善和提升商业环境。借助科研平台的建设,推动德源、和诺等规模以上企业及科创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累计资金超过6000万元。同时,整合行业资源,设立专门的人才服务小组,提供全面的一站式定制服务,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服务系统。
以产业链为核心,构建人才链,拓展创新链,持续提升“候鸟型人才”在关键产业链发展中的贡献比重。该市正尝试引入积分评估体系,并与武汉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共享科教资源,以此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此举旨在吸引“候鸟人才”通过担任顾问或短期兼职等形式,参与到硒产业的技术攻关中。截至目前,已成功攻克了富硒食品精深加工、硒保健食品研发等领域的24项技术难题,并取得了5项国际领先的成果,有效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带动企业增收高达10亿元。
恩施市计划依循州委“全力打造最佳人才栖息地”的战略部署,不断强化“候鸟人才”工作的品牌形象,着力发挥“土硒茶凉绿”的独特优势,扩大与“候鸟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范围,以吸引更多人才前来恩施、留在恩施、在恩施发展壮大。(唐娇、杨春苗、赵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