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人是进士。北宋有宰相72人,进士出身的有63人,南宋有宰相63人,进士出身的有48人。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 )。
A.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
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C.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
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D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宋朝相对于唐朝,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增加,比例增加,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而这一变化也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
AB项,进士人数的增加无法确保官员从政的廉洁,也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必然联系,故错误。
C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之下,等级森严,并不平等,故错误。
因此选择D项。
2.(单选题)东营市东、北临渤海,西与( )毗邻,南与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
A.烟台市
B.青岛市
C.济南市
D.滨州市
【答案】D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本题答案为D。
3.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酸雨形成在于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比如说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就会形成酸雨,或者因为机动车排放尾气也会导致酸雨的形成。而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本题判断为错误。
4.(单选题)( )是“春秋五霸”之首。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宋襄公
【答案】A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关于春秋五霸,《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齐桓公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本题答案为A。
【背景知识】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子姓宋氏,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即位后,任用庶兄目夷为相、贤臣公孙固为司马,内修国政,仁义治国,国力有较大的提升。
5.(单选题)科学家们观测到南极上空在春天到初夏期间会有臭氧耗损、臭氧层变薄的情形,俗称臭氧空洞;而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则不明显。这是因为南极地区的冬天远较北极地区寒冷所致。南极的最暖月约-30℃,最冷月-60℃,而北极最暖月约0℃,最冷月-40℃。南极臭氧层空洞一般发生于:
A.9-12月
B.6-9月
C.3-6月
D.12-3月
【答案】A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一年中南极臭氧空洞最大的时候是南半球的春天的时候也就是9,10,11月。目前,主要解释是从光学角度进行的。这种观点认为,使臭氧层破坏的罪魁祸首主要是氟氯烃(CFCs)。在人类聚居的北半球,由于大量生产和使用CFCs,并使之进入大气层中,大气环流携带着北半球散发的CFCs,随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分流向两极。在南极黑暗酷冷的冬季(6-9月),下沉的空气在南极洲受到山地的阻挡,停止环流,就地旋转,形成“极地风暴旋涡”。这股旋涡不断上升,上升到20千米高空的臭氧层内以后,把南极与中低纬地带空气对流隔绝开来,使南极变得极冷,并开始出现滞留在空中的冷气团“冰云”。“冰云”中的冰晶微粒把气流中的CFCs吸收在其表面,并不断积聚其中。当南极的春季来临时,阳光照向“冰云”,冰晶融化,释放出吸附的CFCs。由于CFCs是一种含氯的有机化合物,当它受到短波紫外线的照射,分解出一种自由基,这种自由基与臭氧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自由基,反应过程中消耗掉一部分臭氧。一个氯原子可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因此,南极的臭氧洞出现在春季。本题答案为A。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