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沉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成岩过程,下列关于沉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构成岩石圈的三大岩类中,沉积岩所占比例最大
B.由于沉积过程中的压实作用,沉积岩的岩体内不存在孔隙
C.在搬运过程中,当水动力减弱时,较重的碎屑会先沉积下来
D.沉积物一旦稳定成岩,就不会再被剥蚀搬运
【答案】C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沉积岩,三大岩类的一种,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沉积岩虽然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的75%,但只占5%,因此A项错误。
沉积岩中的碎屑岩存在孔隙,B项错误。
侵蚀搬运对沉积岩来说很普遍,即便是稳定成岩也依然持续受到这种作用,故D错误。
2.(单选题)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以区时为单位的标准时。关于时间,以下认识不正确的是:
A.所有时区都以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为基础
B.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西边要比东边晚一天
C.许多国家在夏季人为地把时钟拨快一小时,使用夏令时间
D.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有自己的时间
【答案】B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A项正确: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向东为东1~12区,向西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故所有时区都以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为基础。
B项错误: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西边要比东边早一天。
C项正确:夏时制,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调快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
D项正确:“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一时区都按它的中央子午线来计量时间,即采用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地方平时,叫作标准时。
本题答案选B。
3.(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
B.腓尼基字母是拉丁字母等的源头鼻祖
C.法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D.葡萄牙语是巴西官方语言
【答案】C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A项说法正确,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也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B项说法正确,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础上将原来的几十个简单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时间约在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现在的字母文字,几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如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
C项说法错误,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包括全球领导人,如英国、美利坚合众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据估计有3.59亿人将英语作为他们的母语,但全球有多达10亿人将英语作为一门额外的语言来学习。因此,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D项说法正确,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目前全球大约有1.7-2.1亿的人说葡萄牙语。葡萄牙语是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之一,排名第八,在最多使用的西方语言中葡萄牙语排第三,仅次于英语和西班牙语。葡语是以下八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安哥拉(10.3万人口)、巴西(1亿5千万人口)、佛得角(34.6万人口)、几内亚比绍(100万人口) ,莫桑比克(1千530万人口) ,葡萄牙(990万人口)、圣多美与普林西比岛(12.6万人口)、东蒂汶。巴西是世界上讲葡萄牙语人口最多的国家。另外葡语也在我国澳门使用,因为澳门曾是葡萄牙殖民地。
本题答案选C。
4.(单选题)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发表过很多著名的文章,以下四篇文章中发表最早的是:
A.《矛盾论》
B.《论持久战》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A项:1952年4月1日,毛泽东于1937年写的《矛盾论》发表。《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B项:《论持久战》是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论持久战》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该著作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C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最早刊于1925年年12月1日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主办的《革命》半月刊第⒋期。此文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毛泽东并且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
D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1930年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一种悲观的思想。
发表时间最早的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四篇文章中发表最早的是C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本题答案选C。
5.(单选题)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这一考试是:
A.会试
B.乡试
C.殿试
D.院试
【答案】A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考中的可以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做主考官,考中的取得进士资格。本题答案为A。
【背景知识】
明清两代科举制分为四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两次的考试,通过考试者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资格。第一名叫解元。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