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伏尔泰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这句话是( )思想的反映。
A.禁欲主义
B.人文主义
C.蒙昧主义
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B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A项:“禁欲主义”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
B项: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
C项:“蒙昧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都是文明和发展的结果,主张回到原始的蒙昧状态
D项:“空想社会主义”是企图在脱离现实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的新社会。
由题干中的“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可知,这句话强调重视人的权利,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本题答案选B。
2.(单选题)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果规划不当,到了炎热的夏天往往会出现热岛效应。下列有关热岛效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热岛效应只会在大城市出现,中小城市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B.城市增加的车辆与住户的空调加剧了热岛效应
C.出现热岛效应的地方,温度比周围郊区一般要高两三度甚至四五度
D.城市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通风与气流不畅是造热岛效应的原因之一
【答案】A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A项错误。热岛效应是人为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从而引起城市局部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这是城市发展的普遍现象,并非大城市独有,在人口聚集的中小城市也会出现热岛效应。
B项正确:在炎热的夏天,车辆与空调外机都会向室外排放热量,会加剧热岛效应。
C项正确:出现热岛效应的地方,郊区气温变化较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温度比周围郊区一般要高2—5℃。
D项正确: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城市高楼增多等引起的通风与对流不畅。
本题答案选A。
3.(单选题)在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关于“礼”与“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礼法结合,礼主法辅,法为礼的重要实施手段
B.礼法结合,法主礼辅,礼为法的实施提供道德基础
C.礼法并重,两种社会规范分别从不同方面调整社会关系
D.礼法并重,将所有法律规范道德化,将所有道德规范法律化
【答案】A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在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关于“礼”与“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关系,主要还是礼法结合,礼主法辅,法为礼的重要实施手段。本题答案选A。
【背景扩充】
礼法关系经历从夏商开始直至唐朝的不断衍变,这一衍变过程概括如下:
传统法发展到夏商周时期进入了礼治时代,礼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礼法关系,总的来说,法是礼的附属,教化与刑罚是礼治的方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礼崩乐坏”。因此符合各国急功近利要求的法家思想逐渐取代了倡导“礼治”的儒家。这一时期礼与法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法家的中心化与儒家的边缘化。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一切“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厉行重法严刑之治。儒家的礼法学备受冷落。秦因暴政法繁刑苛而过早的灭亡,说明法家学说无长治久安之理。此时,统治者采用了儒家的礼法并用,德刑兼施的政治策略。
至两汉时期,中国古代礼法关系最终确立,礼法完成了其统一。统治者以礼为治国之本,礼在道德教化、司法审判、调节尊卑秩序、治政行军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法也受到重视,礼重在教化,“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起着犯罪预防的作用,是治本之方;法重在惩罚,“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可以威慑犯罪但不能从根本上禁绝犯罪,是治标之法。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南北对峙,豪强割据,战事连年。儒家独尊的地位随政治态势的分裂而跌落,各种思潮纷出,在立法上引礼入律,形成了许多新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使得汉开始的礼法结合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曹魏政权的《新律》,援引了《周礼》中的“以八辟丽邦法”,制定了“八议”制度,使“刑不上大夫”的礼制原则在法律中得到具体体现。西晋《泰始律》创制了“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将礼制中的丧服制度引入法典。
《唐律疏议》的出台,完成了礼法结合的进程,达到了“礼法合一”的境界。其首篇《名例律》中写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意为:德礼是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是政治教化的辅助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如一早一晚构成一昼夜,一春一秋配成一年一样。这是礼法并用的思想写入法典的表现。《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条文也是按礼法合一的思想进行解释的。
总之,中国传统的礼法的互补的,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以礼夸张恤民的仁政,以法渲染治世的公平;以礼行法减少推行的阻力,以法明礼使礼具有凛人的权威;以礼入法,使法律道德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以法附礼使道德法律化,出礼而入于刑。概括为礼法结合,礼主法辅,法为礼的重要实施手段。
正确答案为A。
4.(单选题)在中国古代社会,“西席”这一称谓指的是:
A.客人
B.老师
C.女婿
D.医生
【答案】B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西席”一词出自《称谓录》:“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西席是中国古代对老师的敬称。古代以西为尊,主人坐在东面,宾客坐在西席,故有此称。
本题答案选B。
【背景扩充】
古人对客人的称谓因人而异。如将很少来家的客人称为“稀客”,时常来家的客人称为“常客”,远道而来的客人称为“远客”,关系疏远的客人称为“外客”,关系亲密的客人称为“亲客”等。
古代常用乘龙快婿、东床、金龟婿等指代女婿。
古人对医生的称谓有大夫、郎中、坐堂医等。
5.(单选题)2023年,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这一天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果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下列地方的农民耕作时间(按北京时间)最早的是( )。
A.位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市郊
B.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广州市郊
C.绿茶产地,地处云贵高原的大理州
D.“中国大豆之乡”,东北嫩江县
【答案】D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根据“日出而作”的习惯,日出时间最早的地区农民耕作时间最早。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东边要先看到日出,4个选项中,东北嫩江县位于最东边,所以其农耕时间最早。本题答案为D。
【背景知识】
四地经度:北京约在东经116度。广州市大约在东经113度。大理白族自治州约在东经100度。嫩江约在东经124度。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