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下列可能出现次生盐渍化的地区是( )。
A.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B.地下水位很高的湿润区
C.蒸发量较大的旱作漫灌区
D.大量抽取地下水致地面下沉的地区
【答案】C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本题答案为C。
2.(单选题)强调迁移的条件是两种学习中必须遵循内在的共同原理,这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化理论
D.关系转换说
【答案】C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A项,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源于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所提出的官能心理学。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某些官能如果受到训练,就自动地强化了其他官能的作用。因此,形式训练说具有积极意义,但也由于缺乏科学依据而受到怀疑和批判。
B项,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该学说认为,一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因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
C项,概括化理论,在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是因为在先期学习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认为,学生需要先掌握原理,形成类化,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的活动中去。该理论揭示,造成学习迁移的条件是两种学习遵循着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从而使学习迁移的范围大为扩大。
D项,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代表人物是苛勒。该理论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与发展。他们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题干中,强调迁移的条件是两种学习中必须遵循内在的共同原理,这是概括化理论。本题答案为C。
3.(单选题)近日,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铁路是( )。
A.京哈高铁
B.京呼高铁
C.京津高铁
D.京张高铁
【答案】D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2023年12月30日,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京张高铁从北京枢纽北京北站引出,经北京市昌平区、延庆区,至河北省张家口市,线路全长174公里,全线共设10座车站。本题答案为D。
4.(单选题)田园诗主要描写农村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下列古诗中,属于田园诗的是( )。
A.《渔家傲》
B.《过故人庄》
C.《登鹳雀楼》
D.《离骚》
【答案】B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A项,《渔家傲》是词牌名,代表作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不属于田园诗。
B项,《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历。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属于田园诗。
C项,《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合得天衣无缝。不属于田园诗。
D项,《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不属于田园诗。
本题答案(属于田园诗的)为B。
5.(单选题)《西游记》中唐僧师徒途径的“火焰山”,实际上指的是我国著名的( )。
A.准格尔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吐鲁番盆地
【答案】D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火焰山”位于火焰山是吐鲁番最出名的景点,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火焰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尔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本题答案为D。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