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选题)世界四大地热带均沿着板块边缘分布。其中通过中国的有:
A.环太平洋地热带
B.大西洋中脊地热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
D.红海-亚丁湾-东非裂谷地热带
【答案】AC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A项:环太平洋地热带是世界最大板块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亚欧、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即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到墨西哥、智利,从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到中国沿海和日本。世界许多地热田都位于这个地热带,如美国的盖瑟斯、墨西哥的普列托、新西兰的怀腊开、中国台湾的马槽、日本的松川等地热田。环太平洋地热带通过我国,A项正确。
B项:大西洋中脊地热带是大西洋板块的开裂部位,包括冰岛和亚速尔群岛的一些地热田。大西洋中脊地热带位于大洋,与我国相距甚远,不会通过我国,B项错误。
C项: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是亚欧板块与非洲、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边界,从意大利直至中国的滇藏。意大利的拉德瑞罗地热田、中国西藏的羊八井及云南的腾冲地热田均属这个地热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通过我国,C项正确。
D项:红海-亚丁湾-东非大裂谷地热带位于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的边界,包括肯尼亚、乌干达、扎伊尔、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等国的地热田。红海-亚丁湾-东非大裂谷地热带与我国相距甚远,不会通过我国,D项错误。
综上,本题答案选AC。
2.(多选题)中国革命史上,一些历史事件产生了深远影响。按事件发生先后排列无误的是:
A.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百色起义
B.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皖南事变
C.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重庆谈判
D.上党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
【答案】ABCD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A项: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9月9日,百色起义发生在1929年。A项排序正确。
B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皖南事变发生在1941年。B项排序正确。
C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9月25日,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C项排序正确。
D项:上党战役发生在1945年9月10日,莱芜战役发生在1947年1~2月,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3月。D项排序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BCD。
3.(多选题)“未秋先秋,踏断蛮牛”“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些农谚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A.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答案】ABCD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未秋先秋,踏断蛮牛”:立秋了再秋种,不要提前,否则就算是耕牛再有力气也会累坏的。这句话体现出的哲学道理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耕种)要以尊重客观规律(立秋之后才能耕种)为前提。D项说法正确。
“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这里的“生地”指的是比较贫瘠的土地,“熟地”指的是肥沃的土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同作物对土壤的肥沃程度要求不同,一块地要种植什么作物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项说法正确。
“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给庄稼施肥不是想什么时候施就什么时候施,想施多少肥就施多少肥,而是受到“天”“地”“苗”的影响。体现出的哲学原理是:①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②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我们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眼光来看待问题。D项和A项说法正确。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天灾”说明这种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于客观规律的范畴;“抗灾”是属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范畴。这句话告诉我们,既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某些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抗灾)。也就是要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C项说法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选ABCD。
温馨提示:有些谚语体现出的哲学道理可能不止一个。考试的时候,【没有必要】把一条谚语所蕴含的全部哲学道理都想出来,而只需要确定选项中的哪些哲理在题干所给的谚语中中有体现或者没有体现,进而确定本题的正确答案即可。
4.(多选题)以下对中国封建社会一些专有名词的解释准确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B.隋朝“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C.明朝科考“八股文”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领题等组成
D.清朝“连中三元”即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名列前茅
【答案】AB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A项:秦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A项正确。
B项:隋朝“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有六部:礼,吏,户,刑,兵,工。B项正确。
C项: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C项错误。
D项: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注意:D项中说的“名列前茅”意思是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名次排在前面和“第一名”不是一个概念。D项错误。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B。
5.(单选题)公务员在涉外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国际礼仪。以下不符合国际礼仪的是:
A.一起乘坐电梯及上车时,请女士先行
B.闲谈时询问美国客人前一段得了什么病
C.接待来访的外国客人时,请客人坐右边的座位
D.在德国,提前抵达访问地点后等到了约定时间再敲门
【答案】B
【事业单位考试网()解析】A项正确,女士优先是国际通行惯例,A项的行为符合国际礼仪。
B项错误,对于美国人而言,疾病是个人隐私问题,他人不能随意打听。
C项正确,右侧座位对于欧美人士来说是上座,体现礼让,C项的做法也符合国际礼仪。
D项正确,德国人以严谨著称,到时间再敲门,也符合礼仪。
所以,本题答案选B。
【背景扩充】
国际交往中的基本要求即基本礼仪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1、讲究仪表与衣帽整洁,面、手、衣、履要洁净。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衣着要整洁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长于外套,且放入裤内。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需要着装,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带端正,并备洁净手绢与梳子。皮鞋应擦亮。不得在人前做不雅的小动作,如刷牙、挖鼻孔、掏耳朵、剪指甲、搔痒等等。
2、举止大方得体、态度和蔼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略严肃些,因为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都会被视为有失体面。
3、说话客气,注意身份。说话时神情衿持和蔼,面带微笑,对萍水相逢之人不要轻易开口,应在有人介绍后方可交谈,随便与人攀谈也被视为有失体面。
4、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搅、影响别人,尊重别人。不随意指责别人,不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发议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
5、守约遵时。与人约会不能有失约,不能超时。失约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必须讲“信用”,按时做好。失信或失约有损自己的人格,是很丢面子的事情。
具体要求如下:
(一)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是礼仪的表现形式,能传达爱心与礼节,使说话人更被人敬重。现在,我国正在提倡的礼貌用语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国际交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有其中八个字礼仪语言:
1、“请”。几乎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事情,都应该说“请”。例如,如果你有疑难需人指点,你应向他人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在另一种情况下,你可以说:“请顺便帮我发一封信好吗?”在商店里买东西,你应当对营业员说:“请拿这枝笔给我看看”;你要问路,一定要以“请问”开头。“请”也是人际交往中尊重对方的礼节用语。当你开门迎接来宾时应说:“请进”。客人走进房间应示意“请坐”。客人坐定后应说:“请问,你喜欢喝点什么饮料?”饮料备好后应对客人说:“请饮用。”
2、“谢谢”。西方通行的礼节是:只要别人为你做了什么,都应该说声“谢谢”,包括家人或关系亲密的朋友。行走时别人为你让路,必须说:“谢谢”。在商店里买东西,要对售货员说:“谢谢”。在某些特定交往场合,常常是交往的双方都互说“谢谢”。当你对别人说“谢谢”两个字时,就意味着你已充分认识到别人为你提供的帮助。而忽略这一点,则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3、“对不起”。西方人的习惯是:凡是不小心妨碍或干扰了别人,都要说“对不起”。如在公共场所无意中碰了人,就要说“对不起”;当你需要打断别人的谈话时应该说:“对不起,请允许我打断一下好吗?”与别人共用餐时,无意中咳嗽一声或打个饱嗝,要说声“对不起”;与客人一起聚会时,临时需要离座一下,也应说:“对不起”。否则别人会认为此人缺乏教养。
4、“再见”。“再见”不仅是同事、家人之间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在西方社会也是陌生人之间接触后互相告辞时的礼貌用语。最常见的情况是在商店里,售货员与顾客交易后,相互说“再见”。乘坐出租车,司机与乘客结帐后,也相互说“再见”,这是很平常的礼节。
(二)尊重隐私
西方国家很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权”。所谓隐私权是指个人私生活不受他人干扰、窥视的权益。在国际交往中,尊重隐私也是重要的规范。
1、尊重隐私,要坚持以个人为交往对象的礼仪原则。如:你给一家人中的某个人帮了忙或送了一份礼物,这行为本身也仅是对某个人而方才有意义,除受惠人会表示感谢,其他家人一般不会因此而致谢,这是很正常的。
2、尊重隐私,不能侵犯属于个人的空间与领域。一家人同住一栋房子里,各自的房间便是各个成员自己的天地,不敲门,不经允许,便不能突然闯入。拜访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办公室洽谈,都须预先约定。
3、尊重隐私,在交谈中应回避涉及个人隐私的任何话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不问”:一不问年龄;二不问婚否;三不问去向;四不问收入;五不问地址。
(三)女士第一
“Ladies first”即女士第一或女士优先,这是国际礼仪中很重要的原则。女士优先的核心是要求男士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要从行动上从各个方面尊重、照顾、帮助、保护妇女。在社交场合遵从女士第一的原则,可以显示男子气质与绅士风度。 男女同行时,男应走靠外的一侧。不能并行时,男士应让女士先行一步。但在开门、下车、上楼或进无人领路的场所、遇到障碍和危险时,男士就走在女士前面。
乘坐计程车或其他轿车时,应让女士先上车;下车一般是男士先下,然后照顾女士下车。
在门口、楼梯口、电梯口及通道走廊遇到女士,男士应侧身站立一旁,让其先行。在需要开门的场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
在社交聚会场合,男士看到女士进门,应起身以示礼貌;当客人见到男女主人时,应先与女主人打招呼。
就餐时,进入餐厅入座的顺序是,侍者引道,女士随后,男士“压阵”。一旦坐下,女士就不必再起身与别人打招呼,而男士则需起身与他人打招呼。点菜时,应先把菜单递给女士。 女士在接受男士的礼让时,不能过分腼腆与羞怯,应面带笑容道谢。
(四)不卑不亢
国际交往中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中国人与外国人交往时不卑不亢,这也是国际礼仪的重要原则。国际礼仪中的不卑不亢原则,最要紧的是保持人格平等,因为“卑”和“亢”都是置对方或置自身不平等位置上的交往态度。“卑”有损自身人格甚至国格;“亢”则显得虚张声势,也有伤对方的自尊。要做到“不卑不亢”,应注意:
1、不能对对方有金钱与物质利益上的希望和企图。“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把握住这一点,双方的人格就是平等的了。我方无所企求而心地坦然,对方无需戒备则轻松自如,这样的交往自然分不出尊卑。如果一味希望对方担保子女出国或获得其他物质上的好处等,就很难坚持此项原则。
2、要有为国家和民族争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涉外谈判中尤为重要。如:我国一代表团出访某国谈判合资项目,对方以其设备先进优势,向我方漫天要价,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后来,我方领导在一次聚会演讲时若有所指地说:“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早在1000多年前,就将四大发明的生产技术无条件地贡献给了人类,而他们的后代子孙从未埋怨过他们不要专利是愚蠢的。相反,却盛赞祖先为推进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中国在与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并不要求各国无条件地让出专利权,只要价格合理,我们一个钱也不少给。”这篇不卑不亢的精彩演讲,博得与会者的赞誉,促使对方在以后的谈判中自愿降低专利费,双方很快达成协议。
3、实事求是,不过谦,不说过头话。以宴请为例,中国人请客,即使是相当丰盛的一桌,主人也会对客人说:“今天没什么特别的菜好招待,请随便吃点。”西方人则相反,不管饭菜质量如何,主人都要自我夸赞:“这是本地最好的饭店”,“这是我的拿手好菜”,目的在于表示诚意。同样,中国人到别人家做客都客气有余,主要问客人是否再添点饭,客人说不用不用,实际上也许并未吃饱。西方人作为宾客赴宴,说不吃不喝时则是真的,绝不客气。所以,在国际交往中,客气与谦虚都不能过分。
(五)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国际交往中一条很重要的礼仪原则。出国或在国内接触外宾,都要遵循他们的风俗习惯与礼节,以缩小交往时出现的文化差距与减少相互间的观念冲突。因此,每到一个国家或接待来自某一国的客人,都要事先了解该国的礼俗,即使相当熟悉的友人,也应注意基本礼仪。因为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异,文化习俗有别,思维方式与理解角度也往往差别较大,在交往中应相互尊重,谨慎从事,不能不拘小节或超过限度。如美国人有三大忌:一是忌有人问他的年龄;二是忌问他所买东西的价钱;三是忌在见面时说:“你长胖了。”这是因为:前两忌都是个人私事,不喜欢他人干涉,后一忌是美国有“瘦富胖穷”的观念。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