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归纳概括 文章 文章写作 贯彻执行题 提出对策 综合分析
归纳概括题 辅警 辅警 辅警 
  2022甘肃省考行测判断推理:巧用假设思维揭开行测“真假话”面纱
发表评论 来源: 编辑:kaifamei 日期:2023-12-23

甘肃省公务员考试笔试内容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以及申论,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和综合知识等部分。接下来甘肃中公教育将会为大家持续更新行测技巧,望大家及时查看并积累,下面为判断推理备考技巧:巧用假设思维揭开行测“真假话”面纱。

真假话问题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都不陌生,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是利用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做题,也就是“三步走”——“一找二绕三回”,但是有一些真假话题目没有涉及矛盾关系,这种题目是否就毫无抓手呢?其实不然,利用假设思维就可以揭开其面纱。

 题目特征 

题干中涉及多个对象的陈述,有真话有假话,其中不存在矛盾关系。

 方法点拨 

利用假设法,从涉及情况单一、确定的对象进行假设

例1

一个店主请了四个工人,其中一个工人偷了该店主的手机,店主对他们进行了询 问,其中只有一个工人说了真话。这四个工人的回答如下:

甲:“乙偷了手机。”

乙:“丙偷了手机。”

丙:“甲或乙偷了手机。”

丁:“乙或丙偷了手机。”

根据以上陈述,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甲没有偷手机 B.乙没有偷手机

C.丙说了真话 D.丁说了假话

【中公解析】A。这个题目是比较典型的真假话题目。题干中有甲、乙、丙、丁4个对象进行陈述,但是这些陈述中并没有矛盾关系,题干告诉我们只有一个人说真话,由于无法直接确定谁说真话,这道题目只能用假设法。观察题干发现,四人中甲和乙的陈述的情况比较单一、确定,只涉及一个人的情况,而丙和丁的陈述较为复杂涉及到两个人的情况,如果进行假设,可以先从甲和乙入手。当甲说的话为真时,丁说的话必然为真;当乙说的话为真时,丁说的话也必然为真。而题干表示只有一人说真话,这两种情况都和题干相矛盾,所以甲和乙说的话都为假,得到乙和丙都没有偷手机,进而能推出丁说的话为假。由于已经确定甲乙丁三人说的话都为假,最终说真话的只能是丙,的确是甲或乙偷了手机,已知乙没有偷手机,那么甲一定偷了手机。结合已经推出的信息,只有A选项推断错误。

例2

孙行者为营救被妖怪抓走的师父来到盘丝洞口,只见有3个洞门(1号门,2号门,3号门)。每个洞门前都有一只守门小妖,因只有一个洞门通向师父所在处,孙行者便持棒逼问小妖,获得线索如下:

1号门的小妖:“此门通向你师父所在处。”

2号门的小妖:“此门不通向你师父的所在处。”

3号门的小妖:“他二位所言,只有一个可以取信。”

如果3号门的小妖所说为真,那么通向师父所在处的是:

A.1号门 B.2号门

C.3号门 D.无法确定

【中公解析】C。题干中有三个对象进行陈述,已知3号门小妖说的是真话,也就意味着1号门和2号门小妖说的话是一真一假,但现在不清楚谁真谁假,所以我们需要假设。这里1号门小妖说的是通向,是肯定性判断,2号门小妖说的是不通向,是否定性判断,两者比较可以发现1号门小妖的肯定性陈述较为简单,可以先假设1号门小妖说真话,则2号门小妖说假话,即1号门通向,2号门也通向。但是题干告诉我们只有一个门通向,所以这种情况与题干相矛盾,是不成立的。也就意味着实际情况是1号门小妖说假话,而2号门小妖说真话,这种情况下1号门不通向,2号门也不通向,想要保证有一个门通过,那就只剩下3号门,所以3号门一定通过,答案为C。

以上就是假设思维在“真假话”题目中的巧妙运用,中公教育希望大家在遇到没有矛盾关系的真假话题目时能够打开思路,灵活运用“假设法”进行解题。

 

微信扫码加入甘肃公务员备考资料群

下载领取行测申论考题

公务员考试网推荐专题
你可能还会关注的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公务员考试网最新文章
公务员考试网热门文章
公务员考试网推荐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信息反馈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2007-2023 甘肃公务员考试网(www.gsgwyw.com)
Copyright © 2007-2023 www.gsgwyw.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