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01、苏伊士运河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
29302、苏伊士运河隶属埃及,是埃及经济的“生命线”和“摇钱树”。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缩短8000-10000千米以上。它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经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目前世界海运贸易额的7%都是通过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运水道。
29303、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也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造完成,1914年开始通航。现由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属于水闸式运河。
1914年8月15日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极大地缩短了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程,比绕合恩角缩短了1万4千8百公里。
29304、京杭大运河真正的始建时间实质上并不是在隋炀帝时期,而是于春秋时期,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但邗沟仅是从江苏淮安到扬州,所以此我们现在说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指的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29305、“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京杭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自北而南流经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
29306、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决战。袁绍军约11万人 ,是曹军约2万人的5倍之多,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遂决定集中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前期曹操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后进入相持阶段,最后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9307、赤壁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大破曹军的战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9308、夷陵之战:此战是三国时期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为给关羽报仇,强劲攻打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就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率军应战。遂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后进入相持阶段,七八个月后于夷陵一带火烧连营,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就此蜀汉军兵败,这成了蜀汉痛失关羽又痛失失荆州的一次大的败仗。
29309、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亦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周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帝辛见大势己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赶到鹿台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商朝正式灭亡。
29310、城濮之战: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热情招待。闲谈中,成王问:“将来回到晋国做国君时,如何酬谢?”重耳说:“像财宝这些东西,楚国均有,若我做了晋君,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我就退避你三舍。”之后,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开众将商量,看如何救宋。此时,楚子玉派人硬向成王求战,楚成王只好依他。决战中,狐偃说:“我们国君曾受过楚君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们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他们就理直,士气就会高。如果我们退了以后,他们仍不撤兵,那就是他们理亏。”于是退了三舍(九十里)。未想到,子玉竟然穷追猛打。遂城濮之战开启,终晋国大胜。晋文公建立了霸权,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楚国大将子玉羞愤自杀。
29311、淝水之战:公元383年11月前秦(苻坚)向东晋(谢安)发起战役,两军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交战,最终东晋仅以8万军力大胜80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29312、巨鹿之战: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5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40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20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29313、郾城之战:是宋金战争中一次著名的战役。此战中,宋朝岳飞以少胜多,予以金军沉重打击。绍兴九年(1139),金朝完颜宗弼欲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夺回河南、陕西诸地。次年,向宋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朝廷被迫命令各路宋军进行抵抗。岳飞率领数万人,自湖北出发进入河南中部,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等地。岳飞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在金的后方痛击金军,收复数州县。之后又大破完颜宗弼看家本领“铁浮图”,金完败。但此时,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阻止进军。退兵前,岳飞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宋军如能乘胜前进,收复故疆大有希望。但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只图利用胜利,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遂下令班师,断送了胜利成果。
29314、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29315、谥号是指人死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29316、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例如北魏孝文帝,谥号孝文。
29317、中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例如唐殇帝,谥号殇。
29318、恶谥,如:炀、厉、灵,都含有否定的意思。例如隋炀帝,谥号炀。
29319、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29320、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我国江南地区进入梅雨时节;华南地区处在龙舟水时节。比起立夏时,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
29421、元吴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在农村,芒种前后是一段农事活动非常忙碌的时间,既涉及收获,也涉及播种。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9422、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刘禹锡《岁夜咏怀》
29423、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2942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9425、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徵明《拜年》
29426、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29427、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9428、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942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9430、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9431、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姜白石《诗曰》
29432、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29433、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29434、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943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9436、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孟浩然《清明即事》
29437、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苏轼《浣溪沙·端午》
29438、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陆游《乙卯重五诗》
29439、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边贡《午日观竞渡》
29440、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李静山《节令门·端阳》
29441、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梅尧臣《五月五日 》
29442、襁褓:不满周岁
襁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29443、黄口:婴儿
黄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29444、孩提:二三岁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29445、始龀:七八岁
始龀是汉语词汇之一,读音是shǐ chèn ,指乳齿。龀(会意。从齿,匕声。本义:儿童换牙,脱乳齿换恒齿) 同本义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2944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
垂髫,拼音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垂髫,亦作垂龆 。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29447、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29448、舞勺:男子13岁
舞勺,读音是wǔ sháo,汉语词语,意思是谓古代儿童学文舞。
29449、舞象:男十五岁到二十岁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岁,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29450、束发:十五岁左右
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归有光 《 项脊轩志 》)。束发一般15岁,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微信扫码加入甘肃公务员备考资料群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