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期 佟大庆整理并主编
宁国府文庙
宣城县学校的起源不详,历代学校的迁移、修葺和毁坏情况也无法详细记载。 原位于南宋绍兴年间,位于城东南角(原宣城中学,现第六中学)。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4年,虽然当时文庙的功能已经废除,但建筑仍然存在。 从图中可以看到其泮池、板桥、棂星门、大成殿等主要建筑的情景。 (佟大庆)
旌德县文庙
旌德县文庙始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 历经900多年,大修近30次,重修五次。 主要建筑有大成殿、蓟门、相贤祠、明还殿、泮池、泮桥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20世纪90年代末的景德文庙。 (图/姜建兴,文/方光华)
绩溪儒学明伦堂
图为民国六年(1917年)11月拍摄。 这是寄给县长方一南请辞的合影。 地点是县内第一所高中明伦堂。
鸡西古儒学包括教学处、尊经阁(图书馆)、明还殿、相贤祠、文公庙、五王庙、明伦堂、考棚(均在现鸡西中学校园内)。 明伦堂是封建社会县学的教学场所。 从照片上看,中梁上悬挂着“明伦堂”匾额,东西两侧墙壁上写着“忠孝廉”四个字。 正面柱上有对联:“大豪山水,聚一城之才,来此讲究根本之学。重修楼阁,看看百年来修了多少柱子。” 碑文为“光绪三十一年长沙李迪庆至贤士”。 (徐子超)
私立皖南中学
皖南中学由卫理公会(卫理公会)华人牧师董云升于1914年秋创办。 学校位于今叠掌东路(原友胜馆旁,宣城县农业机械厂内)。 1922年2月扩建至小东门,占地40余亩。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有西式教学楼10栋,教职工宿舍2栋,学生宿舍25栋(三层楼),可容纳100余人。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宣城,学校被迫停办,此后未恢复办学。 (佟大庆)
培英公立学校学生假期划船
培英公学于1922年由宣城天主教堂创办。 其学生由芜湖教区各天主教堂推荐。 毕业后,大部分学生从事传教辅助工作或担任小学教师。 抗战时期停办。 1948年9月学校复课,更名为培英中学。 图为培英公学的学生假期在皖西河上泛舟。 (图/张凤藻、文/佟大庆)
宣城中学体育比赛
1936年5月8日至9日,芜湖内斯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师生访问宣城。 5月8日下午,该校学生与寺院、玄奘中学、玄师小学进行了三场足球、篮球比赛。 图为学校和合队与玄奘篮球队赛前在操场上合影。 (佟大庆)
泾县志愿者教师进修学院学生毕业照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加快义务教育的实施,泾县设立“义务师范学院”。 县教育局局长兼任主任。 研究所位于学宫考棚内。 招收41名学生,课程为期两年。 学生提供膳食,不收取学费。 毕业后,他们被分配担任短期小学教师,任期仅为一学期。 图为毕业时学生们在县城荷花池前合影。 (叶彩霞、吴晓媛)
抗战时期的“宁市六县联合中学”
1936年夏更多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就点击这里,宁市六邑初级中学与宣城县女子初中合并,成立宁市六邑县联合初级中学,景德江村人姜康实任校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飞机多次轰炸宣城。 联合中学校舍被毁,师生疏散,停课。 宣城失陷后,蒋康石请愿将学校迁至偏远山区的旌德县蒋村。 他利用村里的祠堂、寺庙、酒屋创办了“安徽省宁夏六县联合初级中学景德分校”。 来自20多个县及江、浙、湖北、河北、广东、上海、宁波等地的众多青少年和爱国华侨来到联合中学学习。 1938年至1946年,迁回宣城县万军狮子山复学前,江村8年间已有高中毕业生6名,初中毕业生10名,8000余人。 为救济和培养大批流亡失学青年,为发展皖南文化、培养人才、支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匿名,文/方光华)
荆中告别葛明申总裁
景县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是当时县内唯一一所县级中学。 因战乱,由茂林潘氏宗祠迁至县城赵氏宗祠,后又迁至集村、大康、黄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迁至郑氏。祠堂在城南。 学校约有27名教师。 主要教师有朱大红、朱德喜、曹桐、范云军、王伟秋、袁地章、朱宝红、赵学勤、葛燕生、鲍明耀等。照片摄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中国(1947年),泾县初级中学全体教师告别校长葛明申。 继任校长为董世全。 (叶彩霞、吴晓媛)
郎溪旅游宣传学员合影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郎溪县旅游宣传学生合影。 (图/晁王伟、文/黄伟民)
(本文摘自宣城市政协编着的《宣城老照片》一书)